首頁
1
《生活心禪》【養生氣功】
2
佛學探討二3
https://www.xn--15tw40any5a.url.tw/ 心法門
{心法門}《生活心禪》【養生氣功】『身心靈性』網站,提倡在家(自主研修)及“線上”共修,誠摯邀請您進入參觀修煉,若遇有任何疑問?請您直接與張老師聯絡,引導及教學●完全免費●,本人很樂意和您互動交流及分享!
心法門
(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感謝!)《 論 》中所提到之...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那此﹝守本真心﹞是什麼?要如何守住?又如何修持呢?    
㊣。§。( 破相論 ) ( 最上乘論 ) 。§。2.

㊣。§。( 破相論 ) ( 最上乘論 ) 。§。2. 2022-07-16

(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感謝!)

《 論 》中所提到之
...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


那此﹝守本真心﹞是什麼?要如何守住?又如何修持呢?

                          ◎§◎心法門◎§◎ 覺行居士 張老師 詮釋!

        此﹝守本真心﹞意指守住自身本來之。§。明明覺性。§。或稱。§。如來本心。§。或稱。§。原原之性。§。或稱。§。道之本心。§。或稱。§。明明上帝之心。§。或稱。§。自性尊佛。§。或稱之為。§。無上法藏之本心。§。雖名不同但。§。法性同本。§。本各自有之。於人畜萬物及無形靈元。皆有此性也。亦皆能因修持。立德。發願...等而成就此。§。無上菩提道果。§。此。§。心。§。是由《 明覺心 》修持累積所有﹝能量﹞而成就的。

       【 明覺心 】人人各皆有之。如人之感覺心。感受心一般。連同一切萬物皆是如此。所以只要是經過修煉後。就能有所成長及變化。如山精。水怪。樹精。蛇蛙魚精之類。只要經修持累積一定之﹝能量﹞。既能借此﹝能量﹞而變化或隱遁甚至於飛翔。


       所以本人一直提倡。§。六字玄功。§。之功法既是如此。因能快速接收【 宇宙能量 】。補充自身而提昇所有機能。包括免疫力變強。及細胞分解快速。使自身肉體與無形靈力倍增。命終之時。由此強大之《 靈力 》。躍升至﹝福地淨土善修處﹞等。繼續修持直至成《 佛 》。。§。心法。§。之成就。就由自身領悟。及修學一切之﹝善法﹞或《 經典 》。經不斷的薰陶和練習後。加上願力。德行成就自身及利益群生。而此﹝功法﹞必由本人所自悟自修成就之。§。五種修心功法。§。修成。因此修法次第能加強自身之【 明覺心 】。使此【 明覺心 】衍生為【 悟性 】。

       再透過【 悟性 】之細部修持及《 
功法 》而進道上昇。相信不用多久既可達到效果。由以上兩種。§。心法。§。及。§。玄功。§。修法一起修持。效能絕對會倍增。若能再加上行修者。不斷自我檢討及懺悔與消業解愆。並積極行善立德。何愁不能一世解脫呢。此既是要修至。§。自性本心。§。之最無上之法要。也就是先由此【 守本真心 】。而後再繼續精進修持。只要方法用對。終身行持必有所成就也。

       
明覺心當下性。若能修至念念明覺且真已。並不亂其心性。可謂﹝真修之人﹞!
.
.


2.。§。了義經與不了義經之分別。§。

       各宗各派與教別 , 所有經典善書及教義 , 只要是勸善 , 利益群生 , 我們都應該學習與效法, 並且推崇和贊歎 ! 並積極力行, 以達實際造福 , 有形和無形的範籌 .然修行者 , 須特別注意每部經書 , 善典 , 何是屬於能幫助我們 , 明心見性 , 開智慧 , 進道上昇 ,甚至跳脫三界 , 免六道輪迴 ; 還是像一般 , 民間信仰 , 或只是一般常識 , 名相 , 善法 , 宗教理念而已 ,認為只要加入宗教團體 , 及拜佛求神 , 甚至怖施供養 , 即能得到加持保佑 , 灌頂之後既可快速成就 ?

       諸如此類 , 皆為世間法 ( 即是俗稱 : 不了義經 ) . 
未注意者比較就會被牽離正向的修行.甚至遇邪師等 , 被騙財騙色 ....... 勸真心修道者 , 當引以為戒 , 一切之修法 【 不離自心 】 , 從心下守修持 , 才是最直接與最根本的方法 , 也是最安全且快速 , 的修行捷徑 !


經云 :  自性自度   佛不能度          緣牽業引   自作自受       

       修行者 , 當審慎辨別自身所修學之法門 , 才有辦法再進道上昇 , 否則很容意停留現況而不自知 !          


                                                                       祝福 !   

.

....請您務必先研讀以下文章,因上述網址影音、圖騰與本網址專題訊息分享和自感受提示,全文皆適用之!
.

.●健康免責聲明書●.
.
....
學員和網友參加活動或自主持修,即同意以下免責聲明,故請務必詳閱以下各項細節。
.
本門免責聲明如下:
.
....1.
學員明白參加課程及自主研習是自願主動的活動,風險責任自負。若有需要請主動諮詢有國家認證執業醫師的意見,以瞭解生理與心理狀況是否適合參考本專題及持修課程。
.
....2.
氣功課程為個人保健用,確定不具任何疾病療效。本門—包含專題及功法等,皆不對學員的健康負責,也不保證有其任何特定效果。
.
....3.
於課堂討論之療癒個案、學員習功後問答謹供學術研究與參考之用,不具普遍應用性、也無意替代專業的醫療診斷或心理治療。如您有醫療需求或需做醫療決策,請儘速與國家認證之執業醫師討論以免延誤醫治。
.

練習本功法後導致的身、心、靈、性變化純屬巧合,一概與本功法無關,亦是個人之感受!
.
....
平台不會給予會員藥物或任何碰觸式的療癒,也不會有任何指導式或暗示式的文字,更不會有任何專員進行實際的拜訪或銷售推廣。

.
本平台僅專注於,訊息層面的研究、發展與應用,同意上述宣告後,方能進入研習!
.
....
凡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檔案等資料的著作權歸著作權所有人所有,本站採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著作權者聯繫,如果本網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

....※
本網站內多有分享其他區域轉載之優良與公益文章與影片: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本人會立即處理下架,感謝!(若有於該專題漏謄此免責聲明書時亦以此文為準您請多包含。)
.

....
鄭重申明:本門、本人及本網站內之專題及訊息,皆無也不會侵犯醫療廣告法和涉及醫療業務,亦無欲招攬等之行為,更無治療或牟利之實務及意圖,也確定無收費金錢之往來,純粹是以個人興趣多年心得交流互動研習為出發點,若有因詞句或文字表達不佳和不明確所產生誤解甚至於觸法之虞,煩請知會一聲,本人會立即調整改進且立即移除,免因此而觸犯醫療法被罰鍰,至於網站內有些地方登入地址電話與LINE只提供日後方便聯絡之用途。

(絕對無心理諮詢等實務)※

.

 

心法門
§。§。心法門。§。覺行居士 張老師應化之身§十八臂身萬丈光芒。變化萬千一念為真。願行無邊從始至終。聞聲救苦法海行舟。§﹝法海行舟﹞:一個接一個的法船。往返法界與凡界中。度化無量無邊之眾生.....§  達摩四相論   達摩大師破相論(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感謝!) 達磨祖師著  
㊣。§。( 破相論 ) ( 最上乘論 ) 。§。1.

㊣。§。( 破相論 ) ( 最上乘論 ) 。§。1. 2022-07-16

§

。§。心法門。§。覺行居士 張老師應化之身


§

十八臂身萬丈光芒。變化萬千一念為真。

願行無邊從始至終。聞聲救苦法海行舟。


§

﹝法海行舟﹞:

一個接一個的法船。往返法界與凡界中。度化無量無邊之眾生.....


§
  



達摩四相論

  達摩大師破相論
(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感謝!)


達磨祖師著        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缾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

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瞋癡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問:云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曰: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瞋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餓鬼趣;瞋業重者,墮地獄趣;癡業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
      
云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

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

      
今若能轉貪瞋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
      
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

答:佛所說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淨戒。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於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

      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答:

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能捨眼賊,離諸色境,
名為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
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
不貪諸味,識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慾,
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

名為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

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問:《經》云: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也?

答: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清淨法乳;三斗者,三聚淨戒, 六升者,六波羅蜜;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牛羶腥乳,豈不謗誤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是不淨之乳,以充飢渴。經所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溼,不食穀麥糠麩,不與[ 牛*孛 ]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盧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憐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出如是三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育一切求解脫者。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道,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燈,晝夜六時遶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空也。

答: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伽藍。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

      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鍊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得?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常說正法,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讚歎,究竟常住,無彫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

      持淨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誤犯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又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臺,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過去有佛,名曰然燈,義亦如是。愚癡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能照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審察斯理,應不然乎!

      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捨,名為六時。遶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當令覺慧巡遶身心,念念不停,名為遶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遶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

      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又禮拜者: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瞋癡,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問:如溫室經說,洗浴眾僧,獲福無量。此則憑於事法,功德始成,若為觀心可相應否?

答:洗浴眾僧者,非洗世間有為事也。世尊當爾為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隱說七事供養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淨水‧二者燒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枝‧五者淨灰‧六者蘇犒‧七者內衣。以此七法喻於七事,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其七法者:一者謂淨戒洗蕩僭非,猶如淨水濯諸塵垢。二者智慧觀察內外,猶如然火能溫淨水。三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淨垢膩。四者真實斷諸妄想,如嚼楊枝能淨口氣。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淨灰摩身能辟諸風。六者謂柔和忍辱,猶如蘇犒通潤皮膚。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猶如內衣遮醜行體。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義。如來當爾為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溫淨戒湯,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今時眾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依經,豈非誤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身?

      事不相應,云何悟道?若欲身得淨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欲,不淨所生,臭穢駢闐,內外充滿。若也洗此身求於淨者,猶如塹塹盡方淨,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

問: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

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

      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王。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

      
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盡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恆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達磨大師破相論終

                                          

最上乘論


弘忍禪師著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取見;願善知識如有寫者,用心無令脫錯,恐誤後人。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問曰:何知自心本來清淨?

答曰: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闇。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為雲霧所覆;一切眾生清淨之心,亦復如是。只為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黑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清淨。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答曰:《維摩經》云:如、無有生,如、無有滅。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淨。清淨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從緣生。又云: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一切眾生者,即我等是也;眾賢聖者,即諸佛是也。名相雖別,身中真如法性,並同不生不滅。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問曰:何名自心為本師?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從外來,不屬於修。於三世中,所有至親莫過自守於心。若識心者,守之則到彼岸。迷心者,棄之則墮三塗。故知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故論云:了然守心,則妄念不起則是無生,故知心是本師。

問曰:何名自心勝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則到彼岸。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云:守本真心勝念他佛。

又云:勝者只是約行勸人之語,其實究竟果體平等無二。

問曰:眾生與佛真體既同,何故謂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快樂,自在無礙。我等眾生,墮生死中,受種種苦耶?

答曰:十方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照,燎於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滅,故不得受生死。不生死故,即畢竟寂滅。故知萬樂自歸。一切眾生迷於真性,不識心本,種種妄緣,不修正念,故即憎愛心起。以憎愛故,則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則諸苦自現。

   《心王經》云:真如佛性,沒在知見;六識海中,沉淪生死,不得解脫。努力會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無二。

問曰:真如法性,同一無二;迷應俱迷,悟應俱悟。何故佛覺性,眾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入不思議分,非凡所及;識心故悟,失性故迷;緣合即合,說不可定;但信真諦,守自本心。故維摩經云:無自性、無他性,法本無生,今即無滅。此悟即離二邊,入無分別智。若解此義,但於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體是寂滅,無為安樂;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則斷;妄想斷故,則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窮達法性故,則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

答曰:乃至舉一手爪,畫佛形像,或造恆沙功德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作當來勝報之業,及見佛之因。若願自早成佛者,會是守本真心。《三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故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

答曰:如來於一切經中,說一切罪福,一切因緣果報;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種種雜物,起無量無邊譬喻;或現無量神通,種種變化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有種種欲心,心行萬差。是故如來隨其心門引入一乘。我既體知眾生佛性,本來清淨,如雲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何須更多學知見,所生死苦。一切義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現。則今於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無為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雖言真學,竟無所學。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無二無一,故無所學。法性雖空,要須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

        
故《涅槃經》云:知佛不說法者,是名具足多聞。故知求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

答曰:《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上來四種問答,若欲廣說何窮!

      
吾今望得汝自識本心是佛,是故殷懃勸汝。千經萬論,莫過守本真心是要也。

      吾今努力按法華經,示汝大車寶藏明珠妙藥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窮苦奈何!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功德,自然圓滿,不假外求,歸生死苦。於一切處,正念察心,莫愛現在樂,種未來苦;自誑誑他,不脫生死。努力努力!今雖無常,共作當來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虛度,枉喪功夫。

   《經》云:常處地獄,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如己舍宅。我等眾生,今現如此,不覺不知,驚怖煞人,了無出心。奇哉奇哉!若有初心學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調氣息。莫使乍麤乍細則令人成病苦。夜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青黃赤白等諸三昧,或見身出大光明,或見如來身相,或見種種變化;但知攝心莫著,並皆是空,妄想而見也。

      
經云:十方國土,皆如虛空,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見一切境界者,亦不須怪。但於行住坐臥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萬法不出自心,所以諸佛廣說,如許多言教譬喻者,只為眾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門差別。其實八萬四千法門,三乘八道位體,七十二賢行宗,莫過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鍊;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於念念中,常供養十方恆沙諸佛。《十二部經》,念念常轉。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義自現,一切願具足一切行滿,一切皆辦,不受後有。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捨此身已,定得無生,不可思議。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實不妄語,難可得聞,聞而能行者,恆沙眾中,莫過有一。行而能到者,億萬劫中,希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靜,善調諸根,就視心源。恆令照燎清淨,勿令無記心生。

問曰:何名無記心?

答曰:諸攝心人為緣外境麤心小息,內鍊真心;心未清淨時,於行住坐臥中,恆懲意看心,猶未能了了清淨、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也。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病,況復總不守真心者;是人沈沒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憐!努力努力!

   《經》云:眾生若情誠不內發者,於三世縱值恆沙諸佛無所能為。

      
經云: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若佛能度眾生者,過去諸佛恆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誠不自內發,是故沉沒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過去不知,已過亦不及;今身現在,有遇得聞妙法,分明相勸,決解此語,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發至誠心,求願成佛,受無量自在快樂,乃始轟轟隨俗貪求名利,當來墮大地獄中,受種種苦惱,將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飧麤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癡不解語,最省氣力,而能有功,是大精進人也。世間迷人不解此理,於無明心中,多涉艱辛,廣修相善,望得解脫,乃歸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眾生者,是有力菩薩。分明語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癡人也。不肯現在一生忍苦,欲得當來萬劫受殃,聽汝更不知何囑?八風吹不動者,真是珍寶山也。若知果體者,但對於萬境起恆沙作用,巧辯若流,應病與藥,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者,真是出世丈夫;如來在日,歎何可盡!


吾說此言者,至心勸汝,不生妄念,我所心滅,則是出世之士。


問曰:云何是我所心滅?


答曰:為有小許勝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經曰:譬如虛空,能容萬物,而此虛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滅。趣金剛三昧。

問曰: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樂世間無常麤善,不樂第一義諦真常妙善;其理未見,只欲發心緣義,遂思覺心起,則是漏心;只欲亡心,則是無明昏住。又不當理,只欲不止,心不緣義,即惡取空,雖受人身,行畜生行;爾時無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見佛性。只是行人沉沒之處,若為超得到無餘涅槃,願示真心。

答曰: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說其形狀。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經第三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三卷見阿( 音同觸ㄔㄨˋ)佛品,緩緩尋思,細心搜撿熟看,若此經熟,實得能於行住坐臥,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究竟不受生死之身。

五欲者:色聲香味觸。

        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是行人磨鍊佛性處,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

      經曰:世間無佛住處,菩薩不得現用。要脫此報身,眾生過去根有利鈍,不可判;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若有力時,隨眾生性,起菩薩善根,自利利他,莊嚴佛土。要須了四依,乃窮實相。若依文執,則失真宗。諸比丘!汝等學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節,臨命終時,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來集此論者,直以信心依文取義,作如是說,實非了了證知。若乘聖理者,願懺悔除滅;若當聖道者,迴施眾生,願皆識本心,一時成佛。聞者努力,當來成佛,願在前度我門徒。

問曰:此論從首至末,皆顯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門,是何門攝?

答曰:此論顯一乘為宗。然其至意,導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說他利,約行門攝。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誑汝,當來墮十八地獄,指天地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最上乘論卷終


※ 部落格中之圖騰、文章、網頁等!

若有侵犯著作權,請告知版主,版主會立即刪除 ※

心法門     網站中所有的內容,歡迎師兄師姐下載或傳閱 !
.

.

心法門
達摩四相論(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感謝!). 達摩祖師著             達摩大師血脈論序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軍事賜緋魚袋任哲作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觀諸家禪說一切經文,原其至當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來真佛。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蓋謂自己真佛,不出一性
㊣。§。( 達摩四相論 )。§。

㊣。§。( 達摩四相論 )。§。 2022-07-16

達摩四相論
(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感謝!)
.

達摩祖師著             達摩大師血脈論序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軍事賜緋魚袋任哲作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觀諸家禪說一切經文,原其至當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來真佛。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蓋謂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馳求。將謂自性真佛外更有別佛,故諸佛諸祖師說法要人省悟自己本來真佛,不假外求。又緣種種法語泛濫不一,轉使學人惑亂本性,無悟入處。惟有達磨血脈論,並黃檗傳心法要二說,最為至論。可以即證自己佛性,使人易曉。比之求師訪道,鑽尋故紙,坐禪行腳,狂費工夫,相去萬倍,此非小補。紹興癸酉見獨老人任哲序。


達摩大師血脈論 

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及菩提皆在何處?

       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
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捨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忌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它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

       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

又問:因何不得?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淨。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見解。

問曰: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云何不見本心?

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問曰: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師曰:汝曾作夢否?

答:曾作夢。

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

答:是本身。 

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

答曰:不別。 師曰: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眾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捨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於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恆河沙,及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

       佛言一切眾生,盡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
眾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

       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色無盡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故。

       經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即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但有異境界切不用採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淨,何處有如許相貌。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見,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佛是西國語,此土云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

       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攝。法身本來清淨無受,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聖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何它。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

       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餘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或靜園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靜暗中行住坐臥,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自知。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

       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瞋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餘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餘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迴,佛是閑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盡是謗佛法人。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

       《經》云:闡提人不生信心,殺卻無罪過。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見性,即不用取次謗它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歷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復如是。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亦不覺不知。如斯惡人,只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婬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婬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

       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臥,盡是外道有為法。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餘眾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動是心動,動即其用。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動不是心,心不是動。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不離心,心不離動。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動即心用,用即心動。不動不用,用體本空。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

       故經云: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笑而未曾笑,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

       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乃至瞋喜痛癢何異木人,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

       故經云: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瞋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瞋喜性空,但不執即業脫。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頌曰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偈曰

吾本來此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達摩大師血脈論終



達摩大師悟性論

達磨祖師著                             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貪瞋癡是。返貪瞋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瞋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貪瞋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瞋癡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云: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捨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

       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瞋癡也。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

       
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

       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一是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穀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

       經云: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而盡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繫縛。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繫縛,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則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

       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若捨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

       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

       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

       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捨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肌,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
               森羅萬像併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摩大師悟性論終



※ 部落格中之圖騰、文章、網頁等!
    若有侵犯著作權,請告知版主,版主會立即刪除 ※

.
.

心法門
。§。五乘五根。§。§ 【 五根 】是三十七道品其中一品修法。 「 五根 」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非汝所言之『 品位位階 』! 【 五乘 】:略說為五個宗教。儒、釋、耶、回、道。之稱! 或另解釋為:【 天界 】中之《 五分位品 》! 【 道家 】:道長、真人、真君、天尊、老祖。( 依
㊣。§。五乘五根。§。何謂:【苦。集。滅。道】?

㊣。§。五乘五根。§。何謂:【苦。集。滅。道】? 2022-07-15

。§。五乘五根。§。

§

【 五根 】是三十七道品其中一品修法。

「 五根 」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非汝所言之『 品位位階 』!

【 五乘 】:略說為五個宗教。儒、釋、耶、回、道。之稱!

或另解釋為:【 天界 】中之《 五分位品 》!

【 道家 】:道長、真人、真君、天尊、老祖。( 依序往上為尊!)

女性靈元:道姑、仙姑、元君、斗姥、老母。

【 佛教 】:羅漢、菩薩、辟支佛、補處佛、佛。

【 儒門 】:善人、孝子、君子、賢人、聖人。

或另解五種不同之法門。

§




四聖諦。法之尊。離苦得樂現燈塔。

引眾賢。駕輕舟。四聖之位任汝修。

修心玹。捨四相。生老病死不再憂。

證無生。多行心。空有莫執中非真。

【 體三輪體空後之真詮 ( 心 ) 】

§
【 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 苦。集。滅。道 】
§
【 四聖諦 】:解說佛。菩薩。緣覺。聲聞。如何修學及其中義理!
§


『 知苦 』:
        
﹝知﹞。知道明白之意。﹝苦﹞。一切貪。嗔。痴所累積的業因。解:知道苦。也知道苦的來源處。並思惟如何應變!

『 斷集 』:
﹝斷﹞。阻絕斬斷不令再生之意。
﹝集﹞。本是集聚之意。( 在此則為同斷斷之意 )
               解:斷除一切能集聚之苦的因緣!


『 證滅 』:
﹝證﹞。應證真實並得到之意。
﹝滅﹞。既有之物毀滅不存在之意。( 或更將前現未來皆去除 )
               解:了解並明白如何苦之來緣處。並且有辦法滅除一切苦。


『 修道 』:
﹝修﹞。實際力行修持之意。
﹝道﹞。知一切因緣始末之意。
               解:已知前三項之理論。並能實際修學。將來達到圓滿之境。

       總結就是:先知苦。後查覺苦之出處。再想一切方法去苦。甚至於永遠斷除苦。而後真正了解苦。並實際知道去苦的因由。之後便努力修學。此去苦得樂之法!這就是【 苦。集。滅。道 】之真實意。上述之言論。就依字面作詮釋。也表達個人觀感。其中不乏有細節及修法部份。不再此贅述。

         《 §。本人。§ 》受此良多。於四年前。自證『 二果 』。續修於今。不假其言。若修士能再好好修學於此【 四聖諦 】。來日必受益。

§
修一切善法
利益一切眾生
學修九玄法並修四聖諦
堅修力不綴
伏魔非等閒
今證無上果
玄功確為真
修士快修為
電足氣通身
手動法指起
真言由此出
法力須修煉
心願跳三界
不出三五年
定成逍遙賢
光說與不煉
嘆息苦年年
機緣不待時
                   今日快修學。( 快修學 )
§


主題:§。知七苦原。離苦得樂。§

其實真正的【 苦。集。滅。道 】之意!
就是:
        《 § 知苦。知苦原。知苦因。知苦緣。知斷苦。知滅苦。知離苦 § 》既能如上述而行。離苦得樂。逍遙自在非難事。

再譯!
何為?:
        
《 §。 1.知苦。2.知苦原。3.知苦因。4.知苦緣。 5.知斷苦。6.知滅苦。7.知離苦。§ 》


1.先明白此是苦。( 牙痛。頭痛....身體或『 心痛 』)
2.知道苦的原頭就是出處點。( 因知有此身體所以會產生痛之原 )

       3.4.知道苦的因由後。如何移除此『 因 』及『 緣 』。( 就是了解其中的起因。能事先預防。讓過程減少及緩和 ) 並尋找解決之道。

5.斷絕苦的『 原。因。緣 』。

6..到最後真正滅掉苦。( 此既能修『 道 』而行 )
7.並且遠離所有苦。( 達無苦逍遙自在之境 )

其方法請參考《 §。心法門修行部落格。§ 》中之文章!

..

心法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譯:《 般若波羅蜜多 》。所修的法門。        一切「 修持 」與「 功德 」包括『 心法 』『 願心 』『 智慧 』『 福報 』。到達究竟圓滿之境。而欲達此境之方法。        《 心 》:要從【 自心 】著手修持。心內悟心。心內修心。心內尋心。此過歷程經過稱之為《 經
㊣。§。心經。§。

㊣。§。心經。§。 2022-07-1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譯:《 般若波羅蜜多 》。所修的法門。

        
一切「 修持 」與「 功德 」包括『 心法 』『 願心 』『 智慧 』『 福報 』。到達究竟圓滿之境。而欲達此境之方法。

        《
 心 》:要從【 自心 】著手修持。心內悟心。心內修心。心內尋心。此過歷程經過稱之為《  》。要修成『 正果 』不退轉之地的因素:

不外乎一、心法悟境。
           二、願力、( 菩提心 )。
           三、功德。
           四、智慧。
           五、福報。這五種條件。缺一不可。


       另外因個性之緣。所修持的術法道法等。則是依個人興趣修學不列於此!

修學五種的方法及資訊來源:

        1.
心法悟境:多閱讀《 經書 》【 善典 】等。增加常識及見聞。並依《 §。心法門。§ 》修行部落格中。﹝閱讀經書﹞內之功法修學。更運用在其他修學功課上。就能達其效果。如修學一般學業上。只要認真用心體悟修學既能有好的成績!

        總而言之。保持【 
明覺心 】體悟【 當下性 】是所有修學的重點。【 明覺心 】:就是感覺。領悟。體會。那個感受。此既是心之本體的顯現。及心的表徵。悟心就是悟此心處。【 當下性 】:處理事情當下的心態與思惟。此會因環境。時間。空間。因緣等有所不同。而產生不同之決定。這個過程就是當事人個性之顯現及表徵。既稱之為【 當下性 】。由此二項等 ( 無明 ) 之因緣。衍化出往後之 ( 善 ) ( 惡 ) 因緣果報.....等。

        2.願力 ( 菩提心 ):修行者發【 菩提心願 】能產生遠景及動力。及產生無形的推動力。對於初發心之修行人。更能培養悲心。
修行人。若無發【 菩提心願 】。效力會明顯較小。

        
3.功德:功德由心誠而發。並實際力行。無所執且行之不綴。此謂【 功德 】。行功立德。不論事情之大小。皆能以無私的心。去面對一切人事物。

        
4.智慧:隨時增長見聞。充實知識。並且依當時之現況。作適當的決擇與應對。若能於日常生活中。遇上困難時。能思惟應對方策或檢討。久而久之養成良好習慣。並可增加智慧。若再與《 佛法 》融會貫通。效果更加顯著。

        
5.福報:未成佛道。先結良緣。由小而大。由有心行善佈施。得到之福報。變成良好的習慣。再衍變成無我大愛的無私奉獻。此是要慢慢薰陶培養的。從財施。法施。到無為施。每一種都循序漸進。越修則越有成就感。如此精進必有所收穫。


◎§◎心法門◎§◎ 覺行居士 張老師自悟心法心得分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明暗之悟和合….﹞不垢不淨:如一塵不染。暗悟 ) 不增不減:停滯不前或不改變之意。又似不生不滅。暗悟 ) 若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中的﹝不﹞字。改為『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增無減』是否會不一樣呢?或改【非生非滅。非垢非淨。非增非減】其意境是否更高?﹝自性﹞或﹝舍利子﹞若是﹝緣生緣滅。緣垢緣淨。緣增緣減﹞那又是如何之境?

            
。§。不動如山。§。真空妙有之衍化。§。一真法界之境。§。因凡事能隨遇而安。明覺當下。心如如不動。卻又能應對自如。變化萬千。且非只是一層不變。及不明或不足已。此部《心經》是由當事者。在修學過程中。依自心領悟之心法及心得所詮釋出來之《經》。時明時暗。非全﹝見性於真﹞。所以才會有如此之論述。﹝不﹞之一字:此意既略顯狹隘。亦是有自限之虞。亦是還有向上發展之空間與悟境。 


﹝自性﹞
               
不生不滅:此為不會生成之意。因不為生成所以不會滅掉已。但若都是如此。那﹝虛空。宇宙。大自然。天地。萬物﹞要如何衍化?又。§。自性本原。§。若是如此時。有何意義及作用呢?

               
所以此論「不生不滅」之言論與悟境。未達﹝究竟圓滿之地﹞。是『頑空之境』。如人【靜坐】時。不思一切。將心全然放下放空。處在『心不動之處』久之無所作為。修者。若沉溺於此。將對。§。明心見性。§。無有幫助甚至於會有滯礙。又如死水一般。

                
此又有如「斷滅論」一般。沒有生或死之差別。因「不生既不滅」。「斷滅論」:「斷」可解說不生之意。「滅」可解說什麼都沒有之意。又似「言語道斷」不再言起。亦如「滅後不生」之意!


不生不滅…..滅後無生….如此之….。無有是處。

               
又像修『空定之士』入『無生滅之空』一定十年。百年。千年。萬年。等『出定』後還是如如似前不曾改變。……  

        ﹝自性﹞無生無滅:此論略前述同。但此『無』字。之解譯比前「不」字之意涵較為深廣。『無』譯為沒有或不曾發生。和根本不存在之意。「不」譯為不要或拒絕之意。兩者於後續之相應對中。則能產生很大之差異。

無生無滅:
              沒有生成亦不會毀滅。甚至於是沒有去造作就不會有反作用力。
此是『因果論』。因有生有滅。無生無滅。有此因必會有後果之延伸所以就﹝自性﹞無生無滅之論。亦非真正之。§。究竟解脫。§。之論


﹝自性﹞
               
非生非滅:【非】字之譯為不確定。或不是及異動之辭解。此句之解釋為。﹝自性﹞本自然具足。非是不要或須刻意製造出來的。當行修者。悟至於此。須再發願心。行德。充實智慧。於﹝心法。願心。德行。智慧﹞等圓滿時。可跳脫《三界》繼續行修......

             ﹝自性﹞起緣非緣:﹝自性﹞從剛開始之因緣而生起時。非是有其。§。自性本原。§。……

               因﹝緣起性空﹞之故。此﹝自性﹞是由因緣衍化而延伸無窮無盡。各自隨緣輪轉《四生》《六道》甚至於《十法界》中。由﹝性心之心﹞自決。亦如。§。人心。§。決定一切。也隨自然的因緣及自造之﹝因緣﹞。隨緣受生他處。繼續行修…..

       至此程當中。既產生【因緣自性】。如人有人性。靈有靈性。動物有動物之性。魚有魚性。物質亦各有其特性…..

            
《金剛經》云:金質之性。稱如《佛性》。亦須萃煉琢磨。才能成《佛》。而所謂。§。明心見性。§。既是由﹝自心﹞去體悟。§。原原之初。§。《性》本來之原由。是由一個體中之原性。經緣起之因緣。累世累劫後產生各自﹝自心性﹞之體心或體性。而【見性成佛】是要修者。體悟自性之原由後。再起修一切﹝心。願。德。慧。戒及修為﹞至圓滿究竟之後......。才可達。§。究竟不退轉之境。§。永不再輪迴且能逍遙自在無礙悠遊{法界}......

.
.

心法門
§ 心中有念念無常,善惡一如見真章; 此心本來自然行,取捨之間分昇降。 無心之人非真道,有心之人難解脫; 尋覓真常下手處,心中之念當下覺。§ 【 心中有念念無常,善惡一如見真章;】       每一個人心中會自然浮現念頭。此是自然之現象。此念是霎那生滅。雖有善惡念頭。只要能保持明覺。沒有訴之行動。此
㊣。§。《 十三緣起法 》。§。

㊣。§。《 十三緣起法 》。§。 2022-07-13

§

心中有念念無常,善惡一如見真章;

此心本來自然行,取捨之間分昇降。

無心之人非真道,有心之人難解脫;

尋覓真常下手處,心中之念當下覺。

§


【 心中有念念無常,善惡一如見真章;】

       
每一個人心中會自然浮現念頭。此是自然之現象。此念是霎那生滅。雖有善惡念頭。只要能保持明覺。沒有訴之行動。此念會快速滅絕。並不會有業因業緣之產生。也就是不受業。包括善念亦同。若是修心得力之人。會因所修持之功力。將會善念多於惡念。而經典中所言。『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 』。及身、口、意業中。『 意業 』是指當善惡念所產生的一瞬間。能已知此為善念或惡念。並延續其念頭之時。此時既已成業因。當業因成熟時必定會受報。而受報前善惡之因。會自動加減。餘業於後。業引緣牽到時受報。


【 此心本來自然行,取捨之間分昇降。】

       
心之起伏動念。本來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人本『 陰陽 』而生。列【 三才 】之首。身中之【 天、地、人 】。構造同虛空宇宙同。人是《 小宇宙 》能何《 虛空大宇宙 》之氣場相連接。只要知法誠心修煉。既可引用【 宇能 】而進道上昇。跳脫【 三界 】。又思惟中會有善惡之念頭。亦有中性無惡無善之念。佛教稱『 無記 』。就是很浮淺之記憶。會不記得或很快忘記。此『 三念 』自然衍生。並非如『 佛祖 』《 十二因緣法 》所言。『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此《十二因緣法》其實此有十三項。缺少了第一項也是最後之一項。那就是。

加《 自然 》後為『 無明緣行 』..........此共為《 十三緣起法 》。

此《 十三緣起法 》有分:

      
《 正玄 》也稱為正面之《 十二因緣法 》。『 明覺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逍遙自在。』

      
《 負玄 》也稱為負面之《 十二因緣法 》。『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此《 自然 》之能量置於中間。但無內外之分。而《 正玄 》及《 負玄 》相繼週而復始從不間斷。........


【 無心之人非真道,有心之人難解脫;】

無心者如著空持心而修。並不是真正見到【 本心自性 】。
有心者如著相持心而為。只是善法非能達【 自性解脫 】。
中道者之心亦無有所得。若執持而行修時【 未達三輪體空之境 】。


【 尋覓真常下手處,心中之念當下覺。】

三者如真心。心內無其心。外亦無分別。心心印心心。( 當下覺 )

§
世間有如萬花筒
心不執著無因種 ( 此幾句除第一句外。其餘三句為修士『無記空』。)
不著即是空別名 ( 修士須再將此三句。用心體悟詮釋。不著等空?)
從空入道有空同 ( 此空何空?自見否?從空入道?道與空同?)
§

道無淨濁從淨入 ( 著空之行者 )
親證本來無一物 ( 亦著空 ) 一物從未生。處處見真常。
修者不從淨中行 ( 淨濁能自知。修者擇其行。
如何用功無是處 ( 行中見自性。心內用真心。)
§

中道亦名叫不著 ( 非不著。只是明覺。當下審慎處理。事後不留心。)  
不著名字叫中道

中道不是在中間 ( 三輪體空。中道亦非真道。只是取一個平衡點。)
執著兩邊已離道 ( 如湯。鹹淡平均。只是讓人能接受而已。
                            
天下之事物。無非是道之表徵。執著兩邊亦是道。明心見性之見。因人所悟有其差別。像是非善惡之別。亦因人而異。只緣自作自受 )

§

.

※身體不適,定先就醫診療服藥按照醫生指示等,以免延誤病情。※

◎(本網站所有【專題】文章皆適用以下聲明書)◎

健康免責聲明書

    學員和網友參加活動或自主持修,即同意以下免責聲明,故請務必詳閱以下各項細節。

本門免責聲明如下:

    1.學員明白參加課程及自主研習是自願主動的活動,風險責任自負。若有需要請主動諮詢有國家認證執業醫師的意見,以瞭解生理與心理狀況是否適合參考本專題及持修課程。

    2.氣功課程為個人保健用,確定不具任何疾病療效。本門—包含專題及功法等,皆不對學員的健康負責,也不保證有其任何特定效果。

    3.於課堂討論之療癒個案、學員習功後問答謹供學術研究與參考之用,不具普遍應用性、也無意替代專業的醫療診斷或心理治療。如您有醫療需求或需做醫療決策,請儘速與國家認證之執業醫師討論以免延誤醫治。
.
    練習本功法後導致的身、心、靈、性變化純屬巧合,一概與本功法無關,
亦是個人之感受!

    平台不會給予會員藥物或任何碰觸式的療癒,也不會有任何指導式或暗示式的文字,更不會有任何專員進行實際的拜訪或銷售推廣。

    本平台僅專注於,訊息層面的研究、發展與應用,同意上述宣告後,方能進入研習!
.
       凡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檔案等資料的著作權歸著作權所有人所有,本站採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著作權者聯繫,如果本網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
       ※(本網站內多有分享其他區域轉載之優良與公益文章與影片: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下架,感謝!)※(若有於該專題漏謄此聲明書時以此文為準,請多包含!)※
.
       ※鄭重申明:本門、本人及本網站內之專題及訊息,皆無也不會侵犯醫療廣告涉及醫療業務等之行為亦無欲招攬,更無治療或牟利之實務及意圖,也確定無收費金錢之往來,純粹是以個人興趣多年心得交流互動研習為出發點,若有因詞句或文字表達不佳和不明確所產生誤解甚至於觸法之虞,煩請知會一聲,本人會立即調整改進且立即移除,免因此而觸犯醫療法被罰鍰,至於網站內有些地方登入地址電話與LINE只提供日後方便聯絡之用途。
.

 

心法門
。§。心法門。§。覺行居士 張老師另外詮釋: §萬法皆空非真的空。只是行者莫要執法而行修...因果不空實非有無。但得修者自轉其心行而已...§萬法皆空如如行。因果不空當下應。§﹝萬法皆空。因果難昧﹞.....何以?萬法雖可由心生心滅已.....但行修者於因果收受之間難以抗拒。只能自修其心行而轉化之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2022-07-12

。§。心法門。§。覺行居士 張老師另外詮釋:
§
萬法皆空非真的空。
只是行者莫要執法而行修...

因果不空實非有無。
但得修者自轉其心行而已...

§
萬法皆空如如行。因果不空當下應。
§
﹝萬法皆空。因果難昧﹞.....何以?
萬法雖可由心生心滅已.....
但行修者於因果收受之間難以抗拒。
只能自修其心行而轉化之.........
§


   ﹝因果﹞:業力之別稱。因緣果報來時。隨行修者之修為轉換。若能化之則安。則因果似有若無。否則則隨【 業力 】流轉不息....。又若﹝因果不空﹞?那【 見真得道者 】《 不昧因果 》。及《 不昧因緣 §。入不退轉。§之《 聖者 》。﹝因果﹞是空還是不空呢?
.
.

心法門
§ 念佛念心佛。心佛在何處? 心心心內尋。心從何處尋?明覺心中悟。悟出心中佛。 原來只明覺。心願德慧成。此是真佛性。非心內有佛。 如心修為仙。既心是仙已。心修為聖賢。此心則聖賢。 須加功德顯。累積混合成。非真的有佛。如蓋屋須材。 一堆木和土。幾張書與桌。蓋成一棟樓。緣來隨心去。此是真佛意。快修心上佛
㊣。§。心中之佛.........。§。

㊣。§。心中之佛.........。§。 2022-07-12

§

念佛念心佛。心佛在何處? 心心心內尋。心從何處尋?

明覺心中悟。悟出心中佛。 原來只明覺。心願德慧成。

此是真佛性。非心內有佛。 如心修為仙。既心是仙已。

心修為聖賢。此心則聖賢。 須加功德顯。累積混合成。

非真的有佛。如蓋屋須材。 一堆木和土。幾張書與桌。

蓋成一棟樓。緣來隨心去。此是真佛意。快修心上佛。

§

就是累積《 心願德慧戒及修為 》而已至圓滿之境方成。§。佛。§。

亦如修學放下。或明慧。六度波羅蜜。四維八德.....等之戒行。

.

心法門
◎§◎ 一真法性 ◎§◎         《 心經 》云:『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 心經 》之論。尚著於﹝空境﹞。雖能【 明心 】但不到真正。§。見性。§。之境界。為何?因從有執至無執之修。到『 五蘊皆空 』............甚至於.
㊣。§。悟空之空....修得真空之真空內...........之﹝一真﹞。§。

㊣。§。悟空之空....修得真空之真空內...........之﹝一真﹞。§。 2022-07-11

◎§◎ 一真法性 ◎§◎


        《 心經 》云:『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 心經 》之論。尚著於﹝空境﹞。雖能【 明心 】但不到真正。§。見性。§。之境界。為何?因從有執至無執之修。到『 五蘊皆空 』............甚至於.............『.....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此﹝無﹞之﹝無﹞一指﹝空﹞之意。一指﹝真空﹞之意。但若修至於此者。亦如﹝空空空....﹞很多修行者。不覺時皆誤認此是﹝根源處..﹞。或執著於此境而不知。或就此安住在此﹝心境處﹞....雖勝高於一般宗教信仰及法門教派。且亦能安住於【 淨心之境界 】。也可自善其身。並能教化引度一切眾生。

        但卻不能親證於 ◎§◎ 一真法性 ◎§◎  境緣之界。又如何能創造出 ◎◎ 一真法界 ◎§◎ 殊勝之境界呢?由於此《 心經 》及其他之《 經典 》及【 理論 】等。皆延續到之前的《 聖賢 》或【 祖師大德 】之論。未有更高之﹝理論。功法。次第。見地。悟性。及親證者﹞所以才會一直延用下去.....

        今。§。本人。§。經由上述《經典》參修體悟出新的。§。見地。§。.......先從﹝理論﹞辨識出端倪。求證辨認後。再依﹝功法﹞﹝次第﹞﹝力行﹞﹝親證﹞而修得。§。自性靈通。§。之境。此既是於﹝真空妙有﹞之境。再體悟出一緣之緣。真正不生不滅。永不退轉之境界。


◎§◎ 明心見性真我之心 ◎§◎  

        修行之人不論於現況或夢境中。有者於定靜之中靈魂出竅。亦有已緣生於『 天界 』內。或已證﹝中界天之仙佛﹞。更甚者為於《 淨土 》之行修者。不論是《 淨土 》之境。或是已證。§。無極界天之仙佛聖者。§。若未能自修得悟。

        。§。無上心法。§。且。§。願心。功德。智慧。§。圓滿者。還不算是真正 ◎§◎得真道之行者◎§◎ 因絕對要修悟到 ◎§◎不退轉◎§◎ 才能算是到達終點。所以幻中之幻非真實.....若要修至真實境。一言一語一心一行要達無不真之地。真真相印時。由此心融合所修﹝心願德慧﹞之德。又須心於三心無著之真。至此方見其﹝真﹞。其餘皆幻境也。無形與有形區域皆同。

        只是一切人事物有其【 感觸 】及【 作用 】而已....﹝非真實性﹞因有生滅及非永久性之故。

.

心法門
分享:FB 蔡錦裕‎ 文章取於:地藏王菩薩共修心得會(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下架,感謝!) 彌陀禪心( 無念即是正念 )念佛不於口上 参禪不於腿上。人若有二心者 有動心即是念。人若是一心者 不動即是無念。無念而念 念而無念 心境俱泯。是真念佛 然非鈍根 所能為之。  。§。心法門。
㊣。§。唸佛之心。§。

㊣。§。唸佛之心。§。 2022-07-11

分享:FB 蔡錦裕 文章
取於:地藏王菩薩共修心得會

(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下架,感謝!)

彌陀禪心
( 無念即是正念 )
念佛不於口上 参禪不於腿上。
人若有二心者 有動心即是念。
人若是一心者 不動即是無念。
無念而念 念而無念 心境俱泯。
是真念佛 然非鈍根 所能為之。


 。§。心法門。§。覺行居士 張老師題!

§

唸佛由心。是心念佛。心聽其音。心住其佛。
覺覺不迷。只安自心。心心佛佛。佛心不二。
此心有光。不點自明。明既無暗。由此自清。
唸佛念佛。念此自心。心覺佛現。佛只覺也。
非有一佛。可得可證。心願德慧。圓可成真。
真之不滅。合三千界。一得永得。入不退地。
成仙佛聖。只取一心。心是明覺。無明入魔。
唸佛之人。由此進道。不分賢愚。皆平等之。
唸佛用心。明覺而已。修之成習。專而入化。
並行於常。自有所得。雖得已已。如如自然。
§
§
  念佛念自性之佛。佛佛心心不二相。
  念佛之心只明覺。明覺而行成真我。
  真我放下亦無我。念佛是誰亦非我。
  因緣和合而生我。借假修真悟真我。
  行之明覺覺覺性。安於當下不動心。
  念佛念我當下性。無我無真自然心。
§


    以下是本人與FB網友對話內容:
  • 8:57
    蔡錦裕

    彌陀禪心(念佛引發禪定智慧 ) 
    諸上善人念彌陀 聲聲清楚不間斷 
    能觀之心不參雜 彌陀聲中念彌陀 
    能思所思已難思 佛號脱落探心源 
    念佛之心誰啊? 單提一念疑成團 
    綿綿密密蠶吐絲 無有過去未來今 
    不令散失因緣現 密意汝邊迴光照

    ( 一念廻光而易往 )

    捨佛號向內參究..道一句?念佛誰啊? 
    剎那迴光而易往.次再以信願往生.彌陀三根普被.此往生上品.
    若不求生淨土.生善知識家.住娑婆亦菩薩行者.乃至成佛。

    阿彌陀佛( 彌陀念彌陀 )

    諸上善人念彌陀 聲聲清楚不間斷
    能觀之心不參雜 彌陀聲中念彌陀
    能思所思已難思 綿綿密密淨念續
    只此佛號萬緣伏 若真往生信願切
    不必六根來坐斷 彌陀聖衆現前迎


  • 9:10
    張俊德

    蔡師兄福安!

    §
    上述無錯。只至門頭。未入其要。未明其心。
    念佛是誰?誰在念佛?傳法之音。豈可呼吁。
    (  呼吁:隨便不明白不清楚..)
    §

    ﹝不令散失因緣現 密意汝邊迴光照........???﹞
    §
    未言要法。云解非解。題詩之人。尚未見性。
    §

  • 9:19
    張俊德

    §
    念佛念自性之佛。佛佛心心不二相。
    念佛之心只明覺。明覺而行成真我。
    真我放下亦無我。念佛是誰亦非我。
    因緣和合而生我。借假修真悟真我。
    行之明覺覺覺性。安於當下不動心。
    念佛念我當下性。無我無真自然心。
    §

  • 9:21
    蔡錦裕

           念佛是特殊法門 妄想伏住.不必明心見性.只要信願.若一念乃至十念.即可往生.遇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

    斷疑生信 疑乃大哉問?此疑最直心 。
    此疑非彼疑 此疑疑成團 雖是大妄執。
    然疑大哉問 疑不令散失 無過去來今。
    疑即是路頭 路頭即心法 非思議分析。
    不思議即直 直心問心源 有思變懷疑。
    黑暗有盡頭 一時因緣現 密意迴光照。
    如日見種種 福德嘆無窮 此疑真直心。

  • 9:28
    張俊德

    哦!.............???
    §
    那是佛教徒之心態及想法。
    §
         念佛見佛既是想明心見性。......
    何苦定要西方才來悟自心。
    是心是佛同等明覺不二行。
    何須彌陀觀音勢至來相敘?
    §

  • 9:29
    蔡錦裕

    斷疑生信乃古大德入實相之頓法.唐以後鲜少利根.
    此亦漢傳佛教精華。 念佛禪乃方便引入門。

  • 9:30
    張俊德

    念佛禪乃方便引入門。....正解。沒錯。

  • 9:33
    蔡錦裕

    虚雲老和尚亦参念佛是誰?而入彌陀本心.這是最快捷之路。

  • 9:36
    張俊德

            ﹝佛教精華﹞...今由【 四聖諦 】又引出更快之修法及﹝精華﹞.就是本人自專研佛經善書等。而發明的修學。§。功法。§。就是﹝五種功法﹞及【 四階進道上昇 】之能。希望師兄有空能上去了解一下。內亦有《 佛學探討 》。請批評指教。福安!
  • 虚雲老和尚亦参念佛是誰?
    而入彌陀本心.這是最快捷之路。  

             ﹝佛教精華﹞...今由【 四聖諦 】又引出更快之修法及﹝精華﹞.就是本人自專研佛經善書等。而發明的修學。§。功法。§。就是﹝五種功法﹞及【 四階進道上昇 】之能。希望師兄有空能上去了解一下。內亦有《 佛學探討 》。請批評指教。福安! 

    祝福!

  • 9:46
    張俊德

    §
    本心自緣原。原原不知處。念佛與參禪。本是同理路。
    只此明覺心。性性不離心。心從未動過。動者是何心。
    不動如山定。有誰會此意。入彌陀本心。講得比較快?
    佛心是何心?修者請說明。本有如如性。怎變如如心。
    §

  • 9:53
    蔡錦裕

    六祖曰:汝若返照.秘在汝邊。

  • 9:54
    張俊德

    § 。§。覺行居士。§。云:自心不迷。佛在身邊。 §

  • 9:58
    蔡錦裕

    壇經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棄捨諸緣.不起分别執著即"照"。
    清楚明白.不住一切塵境即"見"。

    2.真正見性.須以般若照見.方為真道場。
    @心經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性空.
    超越一切苦厄.此究竟智慧即是道場。

  • 10:01
    張俊德

    覺行居士 張老師云:
    『 自心心佛。一層不染。覺而不迷。念念為真。』

    。§。一真法界。§。

  • 10:08
    蔡錦裕

    此是教理應明 然心經言:以深般若照見色心二法皆性空。
    古德云:若能一念返照 虚空粉碎.即真般若。

  • 11:31
    張俊德

    心經言:以深般若照見色心二法皆性空.......  

            此非﹝真道之道﹞。若以廣大甚深智慧觀照『 色 』《 心 》二法皆是性空。此亦只知其﹝空無之性﹞非切入。§。道。§。之本體處。又與佛教中之﹝緣起性空﹞一樣。 但《 緣起 》空而不空。非如現今佛法所言皆空........ 而是自性緣自自然。空有妙用如一。本無【 體性之別 】或非有或非無。亦難有其【 性質 】等性在。在緣起不知處之後才有其﹝陰陽氣數﹞。或『 明覺 』及「 無明 」。緣之又緣。各得其性。於〈 真空妙有 〉之應對中。《 中庸之性體 》已超出『 性空 』及『 心無 』之境。又甚至於超出﹝有。無之層次﹞。 行修之人切記莫只安於現況。既是﹝色心二法皆性空﹞。 或﹝緣起性空﹞之地也。應更趨向。§。真玄妙有。§。之境界。 和更高無量之際......◎§◎ 有心若無心之一真處境 ◎§◎......

        福安!

    .

心法門
如何才能成佛?(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感謝!)    徒兒:我天天打坐、讀經、磕頭,這樣努力能成佛嗎?  師父:成不了。  徒兒:為什麼?  師父:因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讀經。  徒兒:佛是怎麼成佛的?  師父: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成佛。  徒兒:佛都想過什麼?    師父:
㊣。§。如何成佛。§。小故事分享.....

㊣。§。如何成佛。§。小故事分享..... 2022-07-11

如何才能成佛?
(轉載文章:若有侵權請告知本門會立即處理,感謝!)

   徒兒:我天天打坐、讀經、磕頭,這樣努力能成佛嗎?
  師父:成不了。
  徒兒:為什麼?
  師父:因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讀經。
  徒兒:佛是怎麼成佛的?
  師父: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成佛。
  徒兒:佛都想過什麼?
  
  師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舍,如何讓別人好,如何讓世界、讓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着如何方便別人,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為別人服 務。天天想着如何去承擔責任,而默默的去付出,不讓任何人發現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都能認識自己的責任,都能理解和合了,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 的貪圖了,他就滿足和高興了。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什麼,也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要得到什麼。只是想着怎麼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兒:所以我天天想着成佛,就成不了佛,是因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麼都不要的,什麼都不為自己有一點打算的,完全是舍得自我的真心,行願之道做出來的。
  
  師父:是啊,佛沒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佛想的事情,你卻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嗎?再說,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來的功德相應。
  
  徒兒:那我也要開始舍自己,這樣做就可以成佛嗎?
  
  師父:不能。如果你是為了成佛而做而舍,那不是舍。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換。不能成就。
  
  徒兒:那到底什麼才是真的舍呢?我該如何做啊?
  
  師父:如果感覺到自己在舍,就沒有舍。你知道佛舍的是什麼嗎?
  
  徒兒:是福報和功德吧?
  
  師父:是的。他舍的是無量的德。那你有嗎?
  
  徒兒:不知道,或許沒有吧?
  
  師父:你知道什麼是德嗎?
  
  徒兒:不為自己,好好做人,幫助別人。
  
  師父: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論而已。因為你沒有達到無私無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麼是無私、什麼是無我。你連相都沒有破,哪裏有功有德 啊?功和德都是在內心的起心動念之中。是在無相境界。那是內心的意識念頭的戒道啊。因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裏,有太多的私心雜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 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動念,也不去注意起心動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這個起心動念之中!所以你連一個最基本的清淨都沒有,連真正的戒都沒有搞明白。起 心動念天天還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為了自己得到。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積念修,非心戒。不應正道,不在無相。所以沒 有正心真意,沒有找到善與德的標准,也沒有去掉自我的惡意貪心。更沒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兒:那我也要開始舍心修行了。
  
  師父:你知道怎麼才叫舍?如何舍?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麼?
  
  徒兒:舍也有這麼多的內容啊?我還真的不知道。
  
  師父:修的內容基礎都在這裏,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只能說你天天在犯戒造業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麼道啊?不用說修行和學佛了,連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獄因果道中。在你這個境界中,竟然天天拿着佛的經書,說着佛的話,更是犯下誹謗之罪。
  
  徒兒身上已經出汗,聲音顫微微的說,那就請您指教我吧!
  
  師父慈悲的說:所謂的舍,就是首先要認清自我,從此開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沒有計較,處處要認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擔磨難的考驗。外在的一切惡意、 誹謗、逆境,都是你自身應該承受的因果相應,而非是他人的錯誤。所以不可以用對與錯來看別人、看問題,而只能以正與邪來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來放 下這個自我。所以,你首先要舍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欲望。才能進入清淨。
  
  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而是在內心放下自我的清淨中。今世的道場不在寺院,只有歸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從這裏開始時刻把握自己的心念 動意,才能如戒。時刻在戒心戒念之中來不斷的認識和改變自我。這樣你才能逐漸明白到底應該怎樣做人。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標准的。做人本來就不應該有這 些貪心的欲望,內心之中本來就應該想着別人服務大衆。因為我們本來就有着太多的債務所欠,有太多的肮髒的自我,給這個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煩。這一切 都是我們應該用一個懺悔和愧疚的心來償還和悔過的,都是我們做人本身應該做的責任而已。
  

  哪裏有什麼舍啊!你是在懺悔和償還之中來發心發願相應佛的功德的大施舍。世界上的一切福報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做人本來就應該具備的品質你 都沒有,哪裏有德啊? 所以你還沒有進入做人之道,連做人的基礎都不具備,如何有成就之道啊?你有德嗎?你如道嗎?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會有煩惱、病痛、苦難災禍了。如果這些最 基本的問題,自己都不能解決,那就沒有德之道。那你能舍什麼?你所舍出來的,是天天在起心動念中給世界帶來的業障,是用我們肮髒的意念來破壞自然的清淨。 我們是在造就自然災害。所有的災害裏都有我們的一分共業。這些是修行中應該認識到的最基本最基礎的問題。如果這些自我問題不能認識也不能解決,你站在自我 肮髒的境界,卻天天說着佛的話,從書本上拿着聖人的話當作自己的明白和認識,甚至去指點別人,那就是對法界對佛的大誹謗,是大因果!不但不會成就,而且給 自己造下了地獄。
  
  所以,要修自我的習性,更要認識自我。認識自我的業障因果,才能真正認識自我的心。你不可能知道佛,因為你連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並 論了,那是謗佛謗法。動不動就說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種輕蔑。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認識明白自己。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資格,才能談修行的問題。正道 是有標法之相,不是以你個人自己的知見為准的。所以很難有成道者。為什麼呢?因為要成道首先要歸道,道是在得道者的聖人那裏,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見裏。 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當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聖者丟在了一邊。你連法界的恩師、傳法的聖人都不要了,你在什麼道?你不歸道、不認道,能成道嗎?不僅要歸 道,而且一切都要圍繞法界為中心,一切圍繞法界的責任,不能有自己的一點點。所以,你首先是學會真正的認識自我,一生把人做好,做到無我,肯吃苦了業,念 念為他人,念念為衆生,這個標准本身就是一個無量的境界。

..
.

心法門
問:【云: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心法門◎§◎門主 張老師 回應...       念動即覺。比較恰當。否則若養成急性之習慣。恐得此失彼。覺之即悟。更能增長其心法與思惟之活躍。否則恐會修入『空無』之境。久久收攝是對的。但亦須收放自如且平均。免得他日因束心太甚。反而修得不自在
㊣。§。佛語語錄。佛教語句。佛經名句 。§。(4)

㊣。§。佛語語錄。佛教語句。佛經名句 。§。(4) 2022-07-11

問:【云: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心法門◎§◎門主 張老師 回應...

      念動覺。比較恰當。否則若養成急性之習慣。恐得此失彼。覺之即。更能增長其心法與思惟之活躍。否則恐會修入『空無』之境。久久收攝是對的。但亦須收放自如且平均。免得他日因束心太甚。反而修得不自在。自然不會去造作惡業等。但亦須再透過『善書』及《經典》之薰陶。並實際力行後才能永保自心清淨無礙!

      
此篇最主要規勸行修者。要注意【正確之觀念】。在修學上不能隨意與輕心。並且要知其﹝理論。功法。次第。親證.....﹞去體悟才行。由此修學才能修之有成。
.
.

心法門
問:【云: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心法門◎§◎門主 張老師 回應... §來去本一如。當下是住處。說是亦非是。覺覺不定處。§ 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解:      是不執著一切心。或者是於一切處境皆能不動心。若此心能如此即是《佛心》。但是有悲心亦是佛心。能守『戒律』亦是佛心。無心。離
㊣。§。佛語語錄。佛教語句。佛經名句 。§。(3)

㊣。§。佛語語錄。佛教語句。佛經名句 。§。(3) 2022-07-11

問:【云: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心法門◎§◎門主 張老師 回應...

§

來去本一如。當下是住處。說是亦非是。覺覺不定處。

§
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解:
      是不執著一切心。或者是於一切處境皆能不動心。若此心能如此即是《佛心》。
但是有悲心亦是佛心。能守『戒律』亦是佛心。無心。離相也可稱佛心。此《佛心》是由一切修行之心。累積後圓滿究竟成為。§。真佛心。§。非只有在心處﹝不住一切處心時才是佛心﹞。行修者應廣泛思惟。莫執此一方。


又本人所題:

來去本一如:

      亦指《自心》本無來去。此源於『因緣際會』相對應之。於一切人事物不斷衍生之過程。其實是如此之平常而已。自心亦不會有所﹝增減﹞。及受時間之約束。全是由人心執著分別而產生不同之感受。又雖經肉體或轉生他相及異類之形。但此心從始至無始劫以後。卻也是如如平平。


當下是住處:

      若說住何處?於當下處心既是住處。亦於無著無相處是住處。
於禪定處心是住處。於吃飯喝水當下是住處。於走路工作下是住處。於﹝無處之處心﹞也是住處。明覺相應於心亦是住處。想東想西是住處。空定無我之下亦是住處。修一切法行一切善行也是住處。甚至於「起惡心等亦屬住處」。

說是亦非是:

      前者所云一切住處。說是《自性》覺知之性也可以。說是﹝本原自心﹞亦可。於當下明覺清楚了解事情之過程及始末者。此即是行修者之。§。自性本心。§。不論轉生何形及當下是有形之人或無形靈元。此。§。自性本心。§。如《心經》所云:舍利子。.....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

      雖如此之應。但卻須由行修者。依﹝心願德慧戒﹞累積後再與此。§。自性本心。§。融合成為真正之成就者。



 ◎§。真佛。§◎


覺覺不定處:

      此明明覺覺之。§。自性本心。§。於未修成時。及已成就之當下。會隨因緣果報受生及相對應於當下。感應於無所定處。時出離身體去仙遊。時入心內在思惟。時而悲傷時而喜悅。七情六欲。日息出入而感受之。皆是此。§。自性本心。§。所顯。唯獨與﹝心願德慧戒﹞有修與否之差別性而已。有修者為《聖賢》。不修則為『凡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說明於此。

      一切心平等亦是如此。人。靈。仙。鬼。妖魔鬼怪。畜。甚至於有生命之樹。石。氣場。能量亦同之。只要堅心修持慈悲行善立德。一切切﹝人靈物﹞等皆能成就。§。非凡道果。§。跳脫三界。免去六道輪迴。永遠逍遙自在解脫...........祝福!

..
.

心法門
問:【云:自見性者一切業障剎那滅卻。】 ◎§◎心法門◎§◎門主 張老師 回應... §見性如光絕無明暗處必顯知陋處從此起修尚須清垢業漸消始逍遙§       行修者。雖修學明心後而知其《自性》。即【見自本原】。遠離無明之﹝貪嗔痴﹞。並能累積【正能量】。此時才是真正要修持的時候。有了修持之《功德》及
㊣。§。佛語語錄。佛教語句。佛經名句 。§。(2)

㊣。§。佛語語錄。佛教語句。佛經名句 。§。(2) 2022-07-11

問:【云:自見性者一切業障剎那滅卻。】


◎§◎心法門◎§◎門主 張老師 回應...

§
見性如光絕無明
暗處必顯知陋處
從此起修尚須清
垢業漸消始逍遙
§


      行修者。雖修學明心後而知其《自性》。即【見自本原】。遠離無明之﹝貪嗔痴﹞。並能累積【正能量】。此時才是真正要修持的時候。有了修持之《功德》及資糧等。才能將「業障」。漸漸消除。甚至於反負為正。如此才是﹝正理﹞。因於『理』是自心清淨而已。但於『事』就是該還的還是要還...。非是修行心法自心清淨後就什麼都不用還。所以連債務亦是要清除乾淨才對。

      那又到底何者是﹝見自性﹞呢?是何心情及境界?修為到那?
行修者。可由此部落格上研修悟出《心得》出來。

..
.

心法門
問:【 云: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心法門◎§◎門主 張老師 回應...      ﹝階段修學之觀念和心境。但非如此。因『空定』也是絕妄緣。﹞﹝若全離者。著空而行。若不離時難成《真》。但離非離。不留於心是《如如佛》﹞ §若離諸妄即如如佛逆增上緣豈是正論﹝逆緣能增其《道心》。若全離則難
㊣。§。佛語經典語錄。語句。名句 。§。(1)

㊣。§。佛語經典語錄。語句。名句 。§。(1) 2022-07-11

問:【 云: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心法門◎§◎門主 張老師 回應...

     ﹝階段修學之觀念和心境。但非如此。因『空定』也是絕妄緣。﹞﹝若全離者。著空而行。若不離時難成《真》。但離非離。不留於心是《如如佛》﹞

§
若離諸妄即如如佛
逆增上緣豈是正論

﹝逆緣能增其《道心》。若全離則難進昇也…下述有詳解.....﹞
如心如佛一真不動
    非離非著真如佛也…
§

◎§。真佛。§◎之境:


       安住於當下。明覺於自心。非妄非清。不離不著一切相及緣。上述是修持境界中之層次而已。非離諸妄緣即能成。§。如如佛。§。並不是離「妄緣」。就能成就《如如佛》。且。§。真佛。§。之心境。不動如山。非局限於此而已……..

又﹝出家僧眾﹞戒定清修。亦離諸妄想塵緣等。怎不成就呢?


此應可題句為:

       
。§。緣起緣滅不昧。即如佛。§。  「不昧」:明覺之意。覺覺即如佛心也。◎§。因緣不惑不昧。即如佛。§◎   『不惑不昧』:原始及末皆清楚不迷不疑不惑之意。
 
       所以修行者。莫要執修於﹝空定﹞或﹝空無﹞。當常檢視自修持之心境。且悟心法及道理時。切記深思熟慮。不可隨意愰過。用眼不用心。過眼即忘。再與此《心法》為準則依歸。才能更趨一步進道上昇!

詳解:逆增上緣豈是正論

       ﹝逆緣雖能增其《道心》。又若全離則難進昇也。但卻不能刻意及惡心而為之。否則即是偏見。或是邪見。或只是假借其名。而行不善之事。其所作所為等。必是自受惡因惡果惡報。絕無一有絲效能及效益在。因本非無明或隨緣之相應對。或個性不同而逆行之。即是當事人知其原由。卻又執意惡行而為。所以『一無是處』…。﹞

..
.